传播中国文化 · 让世界爱上中国

权威与祥瑞 :旧时代龙纹钱币掠影

2024-01-19   来源: 金币网

龙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具有权威与祥瑞的双重象征,其影响力遍及中国古代政治、文化、艺术等多个领域。作为重要政治宣传工具和文化传播载体的钱币,也与龙图腾关系密切。2000多年来,由官方或民间制作的钱币上出现过各式各样的龙纹图案,这些图案丰富了中国钱币的表现形式和文化内涵。一枚枚古老的龙纹钱币,更可使人感悟岁月之变迁,把握历史的脉络。


谜团重重:白金三品之龙币


demo2.jpg


早在汉代,龙纹图案便与钱币发生联系。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遣卫青、霍去病率军北击匈奴。同年,为充实中央财政,发行白鹿皮币及白金三品。何谓白金三品?《汉书·食货志》载:“又造银锡为白金。以为天用莫如龙,地用莫如马,人用莫如龟,故曰金三品:其一曰重八两,圜之,其文龙,名曰‘白撰’,直三千;二曰以重差小,方之,其文马,直五百;三曰复小,椭之,其文龟,直三百。”可见,白金三品是指圆形、方形、椭圆形的三种金属货币。就本质而言,发行白金三品是为了征敛财富,但由于其与铜钱的比价过于悬殊,且官方并未规定货币的成色配比,发行后便引发了民间大规模的盗铸行为,仅仅流通数年便被迫废止。


demo2.jpg


白金三品在形制上与中国传统钱币的风格迥然不同,据说是受到了西域钱币的影响。其中龙币的凸面铸有龙纹图案,凹面铸有“少”字和环绕于边缘的符文。龙纹造型抽象,体现了以龙为贵的观念和帝王的权威。“少”即少府,是西汉掌管皇室财政、铸钱的机构。至于符文,有些学者认为是外文,也有学者认为是某种汉文字原始符号或星相符号。关于白金三品的材质,历史界也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见解,一种认为史书上的银锡是指银锡合金,另一种认为是指银和锡两种材质——也就是说,白金三品分别制作了银币和锡币(铅币)两种。看来,隐藏在龙币上2000余年的奥秘,仍然等待人们去破解。


样式奇特的龙纹民俗钱币


中国古代钱币种类复杂,样式繁多,可分为正用钱和压胜钱。正用钱又称行用钱,是指正式流通的钱币,供社会日常交易使用。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正用钱当数历两汉、魏晋、南北朝和隋朝,流通了700余年之久的五铢钱。压胜钱又称厌胜钱、花钱、吉祥钱,是指出于祝福、馈赠、赏玩、配饰、卜卦等目的,由皇室或民间制作的非流通钱币。所谓压胜,即“压而胜之”,是指古代方术中以符篆压制邪魔,取得胜利之举。压胜钱图案精美,文字吉利,既有工艺美术审美价值,又反映了宗教、艺术、民俗等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其影响力早已跨越国界,辐射东亚地区,构成了世界民俗文化史上的奇观。近些年来,一些研究者提出将此类非流通钱币归纳为民俗钱币,认为这一概念更能表达民风民俗和百姓的美好期望。


中国民俗钱币的历史可追溯到西汉中期。当时,民间受钱币文化和宗教活动的共同影响,开始仿效流通货币样式制作吉祥钱。早期的民俗钱币作为一种祈福纳吉的象征饰物,样式简单,功用单一。魏晋时期,出现了镇库钱、道教钱两种新型钱币,民俗钱币的图案日渐丰富。隋唐时期,经济繁荣、文化发达,民俗钱币的材质不再局限于铜,图案也更加多样化,其中就包括龙纹图案。宋元时期,民俗钱币的种类、材质、文字、图案皆有较大的变化,具有佛、道等宗教性质图案的品种也开始出现。明清时期,民俗钱币迎来发展的巅峰,黄铜材质的钱币由于美观、耐用而渐成主流,钱币上的龙纹样式也较之前更为丰富和精美。其中有两种钱币比较特殊,值得专门介绍。


demo2.jpg


第一种为正德通宝花钱。正德是明朝第十位皇帝明武宗朱厚燳的年号,但官方并未铸过正德年号钱。据《中国货币史》作者彭信威先生推测,如今流传下来的大量正德通宝,实际上是明清时期或民国的私铸产物,样式有很多种,材质也不限于黄铜。图中这枚正德通宝背面有一龙一凤,构成龙凤呈祥之意象。龙与凤均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文化符号,早在红山文化时期,两者便作为祭祀的对象同时存在。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历代皇室多以龙为阳,以凤为阴,故而龙凤相伴出现时,常代表喜结良缘、婚姻美满,也具有吉庆如意、顺风顺水和飞黄腾达等寓意。


正德通宝是民间比较青睐的一种花钱,至于受欢迎的原因,大概可以从两方面来解读:一方面因为正德寓意德坚意正。正德年号出自《尚书·虞书·大禹谟》:“禹曰:於!帝念哉!德惟善政,政在养民。水、火、金、木、土、谷,惟修,正德、利用、厚生、惟和。”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民间围绕正德钱产生过许多有趣的传说和迷信行为,比如朱厚燳生性喜好游乐,民间遂称其为“游龙”,相传手握正德钱便可平安渡水。另有几种迷信说法,比如赌博时有正德钱便能赌赢,孕妇生产时有正德钱可保母子平安,铸新钱时若想开炉大吉,必先铸正德通宝背龙凤纹样式的花钱。虽然这些传说今天看来有些荒诞不经,但却真实反映了当时人们趋吉避害的迫切愿望。


demo2.jpg


第二种是太平天国铸造的大花钱。太平天国是中国近代史上由洪秀全领导的农民起义所建立的割据政权,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在其制作的钱币中,以太平天国背圣宝大花钱样式最为奇特,体积最大,纹饰最为华丽。这种钱币主要用于镇库或赏赐。图中花钱直径112.44毫米,面文铸“太平天国”四字,背面铸“圣宝”二字,这些文字反映了太平天国的宗教信仰和政治理想。面文周围有二龙戏珠纹饰,背面则有双凤纹饰和八宝吉祥纹饰铺满画面。二龙戏珠是中国传统吉祥图案之一,具有昌盛兴隆的美好寓意。以此纹饰环绕面文,体现出太平天国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接受。舶来文化与传统文化的碰撞,使这枚钱币别有趣味。


中西合璧的晚清龙洋


除了民俗钱币,在中国货币史中占据相当地位的还有晚清龙洋。所谓龙洋,是近现代东亚地区铸有龙纹图案的银元之统称,包括安南龙洋、日本龙洋、晚清龙洋、朝鲜龙洋等。晚清龙洋的诞生与外国银元在华流通的历史有着密切联系。明朝万历年间,外国银元开始进入中国,其中又以墨西哥银元居多。由于成色稳定、样式规整、便于交易,外国银元得到民间认可,广为流通。但这样一来,也造成中国白银大量流失——老百姓见外国银元做工精致,往往愿意将其视同纹银等量交换,但外国银元的成色比不上纹银,所以交易量越大,白银外流情况也就越严重。对此,清廷曾设法抑制,但收效甚微。道光十三年(1833年),时任两江总督的陶澍与时任江苏巡抚的林则徐曾奏请朝廷“欲抑洋钱,莫如官局先铸银钱”,但被道光皇帝以“大变成法,不成事体”为由拒绝。直到甲午战争之前,旧币制面临崩溃,货币改革才迎来契机。两广总督张之洞为抵制外国银元,于光绪十三年(1887年)向朝廷奏请在广东试铸银元,并于同年向英国喜敦造币厂(后更名为伯明翰造币厂)订购整套造币设备,以筹办广东钱局。最终,张之洞以为汇丰银行代铸银元为由,冲破了户部的阻挠,从清廷获得了在广东试铸银元的许可。


demo2.jpg


光绪十五年(1889年),广东钱局试铸了两套光绪元宝蟠龙纹银样币,这两套银元被钱币界称作“七三反版”和“七二反版”。所谓“七三”“七二”是指两套银元中主币的重量,即库平七钱三分和库平七钱二分。而反版又称番版,因银元正面“光绪元宝”周围刊刻英文而得名。七三反版银元因重量比市面上流通的外国银元稍重而有亏耗之弊。七二反版银元虽然重量符合要求,但与七三反版银元一样,因正面图案设计中出现洋文,被认为不成体统。两种银元的生产均未获批准,但其版式设计对后来正式发行的银元版本仍有借鉴意义。1890年最终发行的银元主币重七钱二分,正面刊印满汉文字,背面刊印蟠龙纹和英文,是中国第一套正式流通的龙洋。


广东省造的龙洋发行后,很快被市场接受,各地纷纷效仿,各式各样的龙洋先后出现。这些龙洋上的龙纹图案虽然千姿百态,但设计宗旨比较一致:既要典雅精美,又要体现皇家威仪。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广东省又试铸刊印蟠龙纹的机制铜元,至此,龙纹图案成为当时中国流通货币上最常见的图案之一。


demo2.jpg


虽然龙洋发行的历史仅有20余年,但落日余晖,依然耀眼。宣统二年(1910年),清政府进行了最后一次币制改革,颁定《币制则例》,从法律上废除了银两和铜钱并用的旧币制,确立了银本位制度,并由此诞生了清朝最后一套流通银币——大清银币。该套银币的铸造始于宣统三年(1911年),分为壹圆、伍角、贰角、壹角四种。其中壹圆银币正面中心刊印“大清银币”,下方刊印“宣统三年”,上方刊印对应满文,两侧为花枝。背面中心刊印面额“壹圆”,下方刊印英文“ONE DOLLAR”对应,外围是一条云雾缭绕的曲须龙,龙纹图案恢宏大气,蕴藏生机,同时展现出多层次浮雕效果,兼具皇家威仪与艺术效果。值得一提的是,该枚银币是由意大利雕刻师鲁尔智·乔治雕刻的,这也是晚清龙洋中西合璧的经典案例。


宣统三年(1911年)也是清王朝摇摇欲坠的一年,武昌起义的爆发打断了新币的铸造。随着民国三年(1914年)《国币条例》的公布,各地流通的龙洋逐渐被袁像银元所取代,正式退出了历史舞台。


此外,刊印龙纹的还有袁像洪宪飞龙银币,但《中国币图说汇考:金银镍铝》的作者、中国机制币研究权威人士耿爱德认为该币属于戏作币。中国历史上还曾出现过印有龙纹图案的钞和券,因篇幅有限,不再赘述。


结语


数千年来,中国人对龙的尊崇与热爱始终未变。尽管龙纹图案已不再作为流通货币的图案,但仍频繁出现在我国贵金属纪念币或纪念钞券之上。2024年为甲辰龙年,新的一轮龙年生肖纪念币又将为收藏者带来新的惊喜,期待您的鉴赏。


【免责声明】 本站资讯信息来源为网友投稿、本站原创、转载其他媒体,针对于网友投稿和转载其他媒体的资讯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同时我们也会标注资讯内容原始出处,东方金典集团刊载此文仅为提供更多资讯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同意文中的说法或描述,也不构成任何建议。如对本文有任何异议,请联系我们0731-85119910。

标签:   金币网

推荐阅读

新闻排行

热门推荐

关于艺网 | About us | 服务协议 | 隐私政策 | 商务洽谈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 集团官网

联系地址 | Address | 中国 · 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芙蓉北路金诚大厦8F ©2015-2024 东方艺术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9001942号-5

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联系我们 | Contact us | 0731-85119910 ( Worktime 09:0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