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中国文化 · 让世界爱上中国

理解雕塑的文化之维

2023-07-13   来源: 美术报

demo2.jpg

  刀下人间万象,手中日月乾坤。雕塑作为艺术家族一员,作为林林总总艺术表现形式之一,是对寂静无声、沉默寡言的“物质”植入生命意象和情感元素的过程。在以刀为笔、能让石头说话的创造者手里,雕塑实现了由物及人的脱胎换骨、出“死”入“生”的破茧化蝶。作者以其作品化腐朽为神奇的艺术创造力感染力,鬼斧神工、精雕细琢、百转千回,赋予手中之物、刀下之作新的生命和活的灵魂,让无情无义的物质存在变成有血有肉的生活真实,让冷冰冰的创作素材变成活生生的艺术作品。因而,雕塑是一种会说话、可阅读、能品鉴的精神表达方式,属于精神叙事,满足了人们对精神需求进行物质表达的欲望与空间。从人类社会发展早期进程中“横空出世”,雕塑在起点和源头上就成了人类的专利,具有天然的主体选择偏好,跟人类保持着与生俱来、相依为命的依附关系。作为一种知识与情感交互集成的自我表达方式,无疑是人类创造了雕塑,而就相互作用与彼此成就而言,雕塑也在它的对立面创造了人类!

  在创造者眼里,物质世界无所不能。在创造者手中,联想与表现的力量神通广大。从象征人类繁衍生息的维伦多夫的维纳斯,到作为封建王朝葬礼艺术典范的秦始皇兵马俑;从体现体育竞技精神、堪称人类之力与运动之美化身的掷铁饼者,到承载美国人民争取民主、向往自由崇高理想的自由女神像……古今中外,雕塑以历史还原、社会书写、文化符号、造型艺术、价值追求等多重功能的集中承载,成为人类文明体系中不可或缺的构成单元。没有雕塑的出现,现代人无以跟古代人尤其是原始先民进行跨越数百万年的时空对话;没有雕塑的加入,人类无论进化史还是文明史都将缺斤少两甚至支离破碎;没有雕塑的存在,我们的精神世界必将少了一些斑斓与姿彩,多了一份单一与干涩。

  本质上,雕塑是基于作者结构想象能力、空间建构形式(部分意义上必然存在解构或以解构为前提)、价值理念植入、形式设计选择与艺术创作风格,并衍生知识价值和公共价值的一种艺术行为与视觉美学。因而,笔者坚定地认为,一位真正的雕塑家往往既是一位执著的生命创造者,也是一位深刻的唯“物”主义者。在以“物”为核心的价值标准面前,他能实现向死而生的艺术超越与去丑存美的价值升华。

  雕塑如文章!在雕塑面前,我们应该做一位虔诚而谦卑的阅读者。“看”一件雕塑,看的是技术之美;“读”一件雕塑,读的是艺术之美;“赏”一件雕塑,赏的是思想之美。从知识生产视角理解雕塑创作的艺术逻辑,看懂、读懂并能从创作者视角欣赏雕塑作品蕴含的艺术构思与雕塑语言,无论器物之维、还是艺术之维,无论物质层面、还是精神层面,概离不开三大要素:或历史源流,谓之“因何”,乃其历史性所在;或表现形式,谓之“如何”,乃其技术性所在;或受众感知,谓之“为何”,乃其艺术性所在。

  其一,在于其历史源流。在原始意义上,雕塑是“手指的艺术”,是人类在进化史上获得肢体解放后基于功能、实用与原始粗犷型美学相结合的第一次“艺术联想”,体现了人类身体与思想、物质与精神的同步进化。即便并非唯一,雕塑亦因其创作起点的低基础性(人皆可为之)与作品面向的高普及性(各解其中味),堪称人类发展历史长河中发端最早、脉系最广、“内生语言”最丰富的可视化艺术形式之一。尤以史前雕塑为最,基于拜物、谓之“图腾”,寄托着先人对自然的神秘主义想象与浪漫主义创造。例如,谋生于丛林竞争与荒野生存需求之石器,当为人类原始历史进程亦即茹毛饮血时代第一项雕塑杰作,是人类进化史上集体使用的第一种超越种族性的“公共语言”。它的出现凝聚着早期人类的“集体智慧”,使其在你死我活的险恶自然生存下来,并在部分意义上推动了人类的器质性进化——直立行走,实现肢体的彻底解放,从而获得相比其他物种的根本性比较优势。

  其二,在于其表现形式。任何艺术的价值,都是以艺术品为载体(物质性),以其蕴含或体现的艺术性为支撑(精神性),通过视听传达的形式得以体现和呈现。脱离载体的艺术从来就不存在,否则只能永远停留在“观念设计”阶段,而缺少艺术性的所谓艺术品也往往被人诟病甚至遭人唾弃。如果说文字是人类文明的终极形态,雕塑与绘画则承担起了支撑人类“艺术文明”左膀右臂之重任。正是那些让后(今)人充满无限遐思,有的甚至至今仍百思不得其解的雕塑(远古石器、玉器、青铜器、陶器等)与绘画(岩画、石刻等),承载着传续人类文明源头香火的历史使命,历经历史长河千淘万漉,散发着人类文明的亘古荣光,熠熠生辉而永不泯灭。雕塑与绘画,前者空间无限,便于想象与观瞻,可视可触,因而,雕塑堪称“立体绘画”;后者平展无垠,便于表现与通览,可阅可驰,因而,绘画又堪称“平面雕塑”。

其三,在于其受众感知。雕塑集百般韵致、万千风华于一身,对受众而言,承载着呼应视觉愉悦、满足感官畅快、顺应情感寄托、达致精神体验之需求,以及价值关照、思想(理念)植入之认知等等诸维度艺术使命,更多地凝聚着自然性“人类”(历史性)与社会性“人们”(时代性)对其原生载体寄托情感与抒发想象。

而当“人”(无论我们从自然视角还是从社会视角对其进行“物理审美”)一旦被纳入“雕刻”对象范畴,从先民原始舞蹈到当代行为艺术,从古希腊的“断臂女神维纳斯”到现代奥林匹克赛场上的肢体竞技,万象大千,在饱含超现实主义基因和艺术浪漫主义情怀的雕塑家眼中,雕塑神通广大无所不能。在神灵崇拜者眼里,也许这颗五色斑斓的星球、这个多姿多彩的世界都出乎上苍之手,成了上苍的“雕塑作品”,化作“永垂不朽”的精神存在与思想寄托。

万物皆可“雕”,寄情归于“塑”:山川是自然的雕塑,自然是历史的雕塑;文字是思想的雕塑,思想是文明的雕塑;婚姻是爱情的雕塑,爱情是欲望的雕塑;种子是成长的雕塑,成长是生命的雕塑;相见是思念的雕塑,思念是缘分的雕塑;飞翔是梦想的雕塑,梦想是青春的雕塑……

由是说来,雕塑自是一种关联人类精神生命之凝固的永恒,一种化有形于无形的极致存在!我们抛弃琐碎聚精会神凝视着雕塑,雕塑也在悄无声息地打量着我们、你们,以及他们。人类文明,芊芊莽莽;历史洪流,浩浩荡荡!致敬雕塑,她是文化竞技场上一位神圣不可侵犯的艺术裁判!


【免责声明】 本站资讯信息来源为网友投稿、本站原创、转载其他媒体,针对于网友投稿和转载其他媒体的资讯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同时我们也会标注资讯内容原始出处,东方金典集团刊载此文仅为提供更多资讯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同意文中的说法或描述,也不构成任何建议。如对本文有任何异议,请联系我们0731-85119910。

标签:   

推荐阅读

新闻排行

热门推荐

关于艺网 | About us | 服务协议 | 隐私政策 | 商务洽谈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 集团官网

联系地址 | Address | 中国 · 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芙蓉北路金诚大厦8F ©2015-2024 东方艺术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9001942号-5

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联系我们 | Contact us | 0731-85119910 ( Worktime 09:00-18:00)